环美生态观点 | 我们的城市湿地真的是湿地而不是水景吗?

————城市湿地公园建设参考

 

近一年来,随着国家《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中提出“到2020年全国湿地面积不低于8亿亩,湿地保护率不低于50%”的总目标,加之人民群众愈加强烈的生态需求,迎来了湿地保护、湿地建设双重任务,在湿地建设领域,全国各地都在蓬勃发展城市湿地公园、市场潜力巨大。

城市湿地建设重点区域已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逐渐扩散至内陆地区,从一二线城市向三四线城市深入。从西南区域来看,成都、贵阳、重庆等内陆城市先后提出“六湖八湿地、“千园之城”、 “湿地保护与修复体系”等建设计划。

问题

但在如火如荼的建设过程中,不少湿地项目在规划布局、功能分区、宏观管理机制和内部管理制度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Ø  城市湿地公园水景化。部分城市湿地公园建设趋向于城市水景公园和水花园。

Ø  同质化建设现象严重。许多城市湿地项目,就是挖一片水塘,栽一些水生植物,营造“水面+芦苇丛”的景观,遵循“城市元素+湿地景观+公园设施”的原则,与保护湿地、保护生态环境的初衷背道而驰。

Ø  管理体制不完善。许多人工湿地往往是“建一个废一个,废一个死一个”。人工湿地建成后移交给当地政府管理(主要是乡镇或村),却拿不出经费对其加以有效管理,包括灌溉、植物残体收割、病虫害防治、人工费支付等,最终导致人工湿地变成了一种累赘。

环美

环美生态认为,城市湿地作为城市之肾,建设应当首先突出湿地的生态价值,在生态价值的基础上追求景观效果,共有4个环节、7个核心

4个环节:“纳入城市总规、绿规,完善城市湿地体系——合理规划设计——建设施工——建成后运营、管理、评估7个核心:首先是构建水生态系统、修复土壤,其次是配置植物、搭建动物栖息地,最后是营造景观效果、注重科研宣教、开展游览活动。

 

从规划设计的环节考虑,建设城市湿地应首先进行生态敏感性分析,通过详尽的自然资源调研和评价,确定园内湿地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和合理利用区。其次以水系、土壤、植被三要素展开规划,其他单项规划(包括竖向设计、园路规划、建筑和游览设施规划、环境容量规划、游览方式规划等)则作为配合。

 

l  水系规划:以提高水体的质量与活力为基础,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生态价值的水体景观,并在后期管理中注重水情调节。

Ø  提高水体的质量和活力:

1)质量:切断污染源,疏浚河道,清除底泥污染。

2)活力:促进地表水流动,避免水体富营养化,通过水体的自然循环提高水体自然活力;加强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联系和相互补充。

Ø  景观打造:创造不同的水体形态,注重动水静水的结合,强调不同类型湿地呈现不同类型的水景,而不是千篇一律的“芦苇荡”。

1)沼泽湿地:不能一味地将水系挖深、挖大,高水位和大水面会抹煞沼泽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和景观效果。

2)湖泊湿地:首先应扩大水面,清除底泥,以自然驳岸取代僵硬岸线,注重对空间层次的塑造。如增加湖中生态岛。

Ø  后期管理:注意对湿地水情的调节,并进一步影响湿地植被、动物和微生物。包括换水周期,水流缓急、水面阔窄、水体深浅、水位变幅,以及水质优劣等决定湿地土壤、沉积物的物理与化学性质。

 

l  土壤规划:土壤基床是湿地净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特性直接影响治污效果。

地形调整中若需要开挖土方:湿地下层通常采用粘土构筑,粘土矿物有利于防止水体快速渗入地下水,并可限制植物根系或根茎穿透。壤土也可以代替粘土置于底层,但应适当增加厚度。砂土由于营养物含量低,植物生长困难,而且使水体快速渗入地下,不宜设在最下层。

l  植物规划:在保护原有湿地生态系统的基础上,通过工程措施营造多样的生境,适当引入多样植物,尤其是乡土树种,促进湿地的自然演替,最终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生物多样性高、稳定的生态系统。

Ø  湿地保育区的植被尚未受到破坏,生物多样性高,群落稳定,以保护保育为主。且湿地保育区的植被状况,能充分或较充分地反映出特定地域中特定湿地类型的植物群落特征,从而为恢复重建区和合理利用区的植物规划提供依据和参照标准。

Ø  恢复重建区和合理利用区的植被多样性较低,并受到不同程度的胁迫。因此首先应参考核心区尚存的顶级植物群落,进行植被恢复。其次,还应适当试验性地增加观赏性较高的湿地植物,便于在建设初期,从色彩、形态上丰富植物景观层次,尤其是丰富下层植被,为游人提供赏心悦目的体验。

l  生物栖息地规划:建设适于动物生存的生态环境,保障动物安全的饮水和觅食,甚至人工提供食物和引鸟设施等辅助手段,必要时可采用人工放养当地物种的方式。

Ø  生物栖息地营造步骤

1)选址要最大限度远离外界干扰,除保护原有的栖息地外,营建的栖息地应位于湿地保育区或恢复重建区。

2)调查湿地类型和动植物资源,引进适合湿地的动植物,形成完整的生态系统

3)研究湿地动物生活习性,设计适宜的栖息地,恢复湿地生物多样性

4)合理分析使湿地生物栖息地形成稳定的食物链,使生物栖息地持续自我运转

5)对湿地栖息地进行合理分区,可分为核心区、观赏区和保护带

6)湿地动物栖息地周边地区的设计,包括驳岸、设施的布置、以及游线安排等

l  护岸规划:以往有人工草坪的做法,而人工草坪自我调节能力弱,大量浇灌、除草、喷药等管理措施,极易导致残余化学物质流入水体造成污染。

Ø  植物型驳岸:采用植被保护堤岸,适用于坡度小的溪流或水塘驳岸设计。

Ø  自然型驳岸:不仅种植植被,还采用天然石材、木材等护岸(如在坡脚采用卵石、木桩等材料护底),以增强堤岸抗洪能力

Ø  混合型驳岸:常用于坡度和水面较大,以及周边有道路等工程设施的岸际,在自然型护堤的基础上,采用护坡暗墙、荆笆片等材料,确保抗洪能力。

 

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很多城市湿地资源受到人为干扰、破坏,湿地退化、消失现象严重,同时真正适合建立城市湿地公园的资源又十分有限,通过科学的城市湿地公园建设,有效利用稀缺湿地资源,对城市生态格局的稳定及城市居民生活品质的提升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