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美生态观点 | 影响成都市城市湿地建设的因素


回顾成都中心城区的城市湿地建设过程,我们可以清晰发现,六湖八区环城生态区内是城市湿地建设的集中区域。圈层式发展模式和环城生态区政策调整是造成中心城区城市湿地分批次、成规模集中建设的主要原因。

1、圈层式的发展模式

1996年的成都采用单中心圈层式的发展模式,在解决紧凑型城市发展和土地集约利用的同时,随着城市规模扩大,给城市带来了环境、交通等问题。如城市扩张半径太大,对远郊的生态用地侵占过大,促使湿地破碎化程度加大。

因此,1996版的成都市总体规划中提出中心城的布局,逐步由现在的密集圈层式转变为疏密结合的扇叶式,使城市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2011版的总规编制,又提出规划建设环城生态区,提供水资源调蓄、应急避难等功能,并适度承担现代服务业的功能。

成都市历版城市总体规划


2、环城生态区政策调整

第一阶段:规划探索阶段(2003—2009年)

2003年,《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在中心城区内建设用地之外规划了198 km2郊区农村用地,并随后明确“198”地区生态景观、现代服务业和基础设施承载的三大功能,这就是环城生态区的雏形。

在这一阶段,虽有建设三圣乡五朵金花”等凸显都市农业、休闲旅游功能的成都城乡统筹示范项目,但整体建设规模未得到有效控制,建设用地不减反增,实际居住人口持续增加。

第二阶段:深化实施阶段(2009—2012年)

成都在这一阶段提出了主体功能区建设,成立了13个市级战略功能区,环城生态区作为其中一个,通过加大政府统筹来加快“198”区域环城生态区的空间治理。虽然这一阶段面临着建设维护中拆迁推进缓慢、建设资金量大、运营成本高等问题,但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建设规模得到了一定控制,并植入了一些现代服务业和生态功能。目前已陆续建成的白鹭湾湿地、北湖公园等生态项目就是此阶段的示范项目。

第三阶段:提升发展阶段(2012年至今)

2012年11月,“198地区正式更名环城生态区,制定了《成都市环城生态区保护条例》。之后几年陆续出台了《关于加快环城生态区建设的实施意见》、《成都市环城生态区湖泊水系规划建设实施方案》。

2017年,成都市建委公布《成都市环城生态区天府绿道建设实施方案》,提出环城生态区要建设成为开放式、多功能的环状生态公园,体现世界水准的天府绿道,将功能进一步提升。


近年来,成都城市湿地建设尽管面临许多挑战,仍然取得了卓越的成绩,打造了白鹭湾湿地、青龙湖湿地、锦城湖湿地等一批生态名片,营造了宜居宜业的美好生态环境。面向未来,成都市立足长远规划,对标国际水准,持续深化环城生态区及城市湿地建设,可以相信,更多更美的碧水蓝天、绿草如茵、鸟鸣鱼游的景象将在魅力蓉城生动呈现,让我们共同期待。